欧盟碳关税倒逼航运业,绿色认证体系加速完善

发布时间:2025-04-17    浏览次数:

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的逐步实施,全球航运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。这一被称为"碳关税"的政策,正在倒逼航运企业加速绿色转型,推动行业绿色认证体系的快速完善。

欧盟碳关税的核心逻辑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碳排放成本,而航运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载体,其碳排放将被直接计入产品碳足迹。据国际海事组织(IMO)数据显示,航运业占全球碳排放量的近3%,若不采取行动,到2050年这一比例可能升至17%。在此背景下,航运业的减排进程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。

为应对这一挑战,主要航运企业正在多管齐下:

1. 船舶能效提升:马士基等龙头企业已开始大规模订购甲醇动力船舶,预计到2030年零碳燃料船舶将占新造船市场的30%以上。

2. 运营优化: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航线规划,降低空载率,据测算可减少10-15%的碳排放。

3. 碳抵消机制:部分企业开始投资碳捕捉项目,以中和不可避免的排放。

与此同时,绿色认证体系正在加速完善。国际航运公会(ICS)推出的"绿色航运认证"已获得欧盟认可,覆盖船舶设计、运营管理、燃料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。中国船级社也于2023年发布了本土化的绿色船舶认证标准,助力国内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新规。

专家指出,未来航运业的竞争将不仅是运价的比拼,更是碳效能的较量。那些提前布局绿色转型的企业,将在碳关税时代获得先发优势。预计到2025年,全球主要港口将建立碳排放监测系统,未达标的船舶可能面临高额碳税甚至市场准入限制。

这场由欧盟碳关税引发的绿色革命,正在重塑全球航运格局。对于中国企业而言,既要应对短期合规压力,更需着眼长远,将减排挑战转化为技术升级和品牌提升的机遇。只有主动拥抱变革,才能在低碳经济时代赢得可持续发展空间。


欧盟碳关税倒逼航运业,绿色认证体系加速完善(图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