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

国际航运巨头(马士基、达飞)在中国市场的竞争策略调整
发布时间:2025-04-07 浏览次数:近年来,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的地位持续巩固,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(Maersk)和达飞(CMA CGM)纷纷调整竞争策略以应对市场新格局。本文将解析两大巨头的战略转型路径及其对中国物流生态的影响。
数字化供应链的全面升级
马士基在中国市场率先推出区块链海运保险平台,通过智能合约将货物追踪效率提升40%。达飞则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"航运大脑"系统,实现长三角地区订舱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。这种数字化竞赛已从单一物流服务延伸至全链条生态构建。
绿色航运技术的本土化落地
为响应中国"双碳"目标,达飞在上海港部署首艘LNG动力集装箱船,其碳排放量较传统船舶降低25%。马士基则投资青岛港岸电设施,使靠港船舶硫氧化物排放归零。两家企业均将新能源船舶建造计划提前三年,2025年前在中国航线投入18艘碳中和船舶。
定制化区域服务网络构建
马士基在成都设立中西部运营中心,开通直达欧洲的铁路-海运联运专线。达飞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推出"珠三角快航",将越南胡志明市至深圳的转运周期压缩至72小时。这种区域化布局使其在RCEP框架下获得先发优势。
本土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化
达飞与中国远洋海运成立合资公司运营宁波港第四期码头,共享15条亚欧航线资源。马士基则入股菜鸟国际,构建覆盖2800个区县的跨境电商物流网络。通过资本纽带,两大巨头正将国际网络与中国本土渠道深度嫁接。

未来竞争将聚焦于供应链韧性建设。马士基已宣布未来三年在华追加40亿美元投资,主要用于智能仓储建设;达飞则计划将其在中国市场的冷藏箱运力提升50%,以满足生鲜跨境电商的爆发式需求。这场战略调整不仅重塑中国航运市场格局,更将定义全球物流业的新标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