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%如何实现?

发布时间:2025-04-22    浏览次数:

近年来,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%的亮眼数据引发行业关注。这一成绩的取得,离不开政策引导、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完善的多重驱动。那么,这一增长目标究竟如何实现?

政策支持是核心推动力

国家层面持续出台政策鼓励多式联运发展。例如,《“十四五”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“推进铁水联运提质增效”,并通过财政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。地方政府也积极配套政策,如港口与铁路部门联动优化运输组织,实现“一单制”服务,显著提升效率。

技术创新赋能效率提升

智能化是铁水联运增长的关键引擎。物联网技术实现集装箱全程追踪,北斗导航系统优化运输路径,AI算法辅助调度减少中转时间。以天津港为例,其“智慧港口”项目将铁水联运作业效率提升30%以上。此外,自动化码头和无人集卡的普及进一步压缩了装卸环节的时间成本。

基础设施完善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

港口与铁路的衔接曾是联运瓶颈。近年来,全国新建20余条港口专用铁路线,改造50多个港区铁路场站。例如,宁波舟山港的穿山港区铁路直通码头,实现“船边直装”,每箱可节省运输成本约200元。同时,标准化集装箱和共享托盘的应用,减少了换装损耗。

协同机制构建生态闭环

铁路、港口、航运企业组建联盟,统一数据接口和运营规则。例如,中远海运与国铁集团合作开行“天天班”班列,确保铁水联运班次稳定性。货主企业也通过长期协议锁定运力,形成稳定供需关系。

未来,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推进,铁水联运的环保优势将进一步凸显。预计到2025年,全国铁水联运占比将突破10%,为物流业降本增效提供持续动力。这一目标的实现,仍需在政策落地、技术迭代和跨部门协作上持续发力。


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%如何实现?(图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