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港口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%的目标如何实现?
发布时间:2025-04-19 浏览次数:近年来,随着全球贸易的持续发展和低碳运输理念的普及,铁水联运作为多式联运的重要模式,成为提升物流效率、降低碳排放的关键手段。我国提出港口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%的目标,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政策支持、基础设施升级、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协同发力。
1. 强化政策引导与协同机制
国家层面需进一步完善铁水联运专项政策,例如通过财政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采用铁水联运模式。同时,打破部门壁垒,建立港口、铁路、航运企业的高效协作机制,实现运输计划、信息共享、资源调配的一体化。例如,长三角地区已试点“港口+铁路”联合调度中心,联运效率提升20%以上。
2.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
当前,部分港口的铁路专用线覆盖率不足,导致“最后一公里”衔接不畅。未来需重点推进港口铁路进港专线建设,优化枢纽场站布局。例如,青岛港通过扩建疏港铁路,实现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8%。此外,提升铁路与港口的装卸设备兼容性(如标准化集装箱吊具)也至关重要。
3. 数字化技术赋能智能调度
应用物联网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构建铁水联运智能平台,可实现货物追踪、运力匹配和路径优化的实时管理。宁波舟山港的“海铁联运云平台”已覆盖全程物流节点,将平均转运时间缩短30%。同时,区块链技术可增强多方信任,降低协作成本。
4. 培育市场与绿色激励
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货主选择铁水联运,例如推出“碳积分”奖励机制,对采用低碳运输的企业给予优先通关或运费折扣。此外,推广“一单制”提单模式,简化多式联运手续,提升客户体验。
5. 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

国内需加强港口群分工协作(如粤港澳大湾区港口资源整合),避免同质化竞争;国际上可借鉴欧洲“铁路货运走廊”经验,拓展跨境铁水联运网络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
结语
实现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%的目标,需政府、企业、技术三方合力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、数字化升级和机制创新,铁水联运将成为我国物流体系降本增效与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。未来五年,随着“交通强国”战略深入,铁水联运有望占港口集疏运比例突破25%,为全球多式联运提供中国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