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中国内贸集装箱运价指数攀升至1236点的原因是什么?
发布时间:2025-04-16 浏览次数:近期中国内贸集装箱运价指数(TDI)突破1236点,创下近三年新高。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反映出当前国内物流市场的复杂态势。
首要原因是供需关系的结构性失衡。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复苏,制造业和零售业对物流需求激增,特别是电商旺季和传统节日备货期叠加,导致集装箱短期需求暴涨。而另一方面,部分港口因防疫措施效率降低,集装箱周转率同比下降约18%,空箱回流速度放缓,形成"一箱难求"的局面。
其次,运营成本持续攀升成为推高运价的关键因素。数据显示,船用燃油价格同比上涨35%,人工成本增长12%,叠加疫情防控增加的消杀费用,单箱运输成本较去年同期提升近25%。航运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运价来转嫁成本压力。
第三,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运力释放。尽管我国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,但内陆集疏运体系仍存在短板。铁路、公路与水运衔接不畅,导致约30%的集装箱在港区滞留时间超过72小时。特别是在长三角、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,港口拥堵现象尤为突出。
此外,政策调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。环保新规要求船舶使用低硫燃油,淘汰老旧船舶,短期内减少了约8%的运力供给。同时,"双碳"目标下的绿色航运转型,促使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,这些成本最终反映在运价上。
值得注意的是,市场预期心理进一步放大了价格波动。部分货主因担心运价持续上涨而提前订舱,造成需求前置;而部分航运企业则采取超额订舱策略,加剧了市场紧张气氛。
展望未来,随着国家推进"交通强国"建设,加快多式联运发展,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,预计下半年运价将逐步回归理性水平。但短期内,在能源价格高位运行、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,内贸集装箱运价仍将维持震荡上行态势。
物流企业应重点关注:1)建立弹性供应链体系;2)优化运输路径选择;3)加强上下游协同;4)应用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。只有多管齐下,才能有效应对运价波动带来的经营压力。
